这篇文章其实我很早就看到。很多人估计也是看看热闹。对于搞云计算的人,这篇文章的意义是非同寻常,很多地方是值得思考。。
从别的渠道了解过这位牛人。现在阿里搞的绿色计算:http://www.greencompute.org/index.html 只能算是当年历建宇规划的很小的一部分,已经是大打折扣。据说他们以前的人马已经都跳槽到腾讯,按照他的牛叉思路去搞绿色数据中心。
我是2010年的时候看Rackspace开源的swift的资料,才知道外面做云存储的,其实都不用Raid,而且都是使用家用硬盘,而不是硬盘厂商推销的所谓商业硬盘。他们间到底有啥区别呢。看下面的文章应该就应该清楚。
其实Facebook的开源数据中心的思路和这位老大非常相似。可惜啊,当年马云没有按照这位老大的思路去做,现在开始搞,就大大折扣。现在据说他在负责美国苹果的数据中心。
个人观点:如果你打算运营IAAS,这篇文章也是必读。
下面是转载内容
下文就是他之前要离开阿里巴巴留下的离职信。回顾了他在蓝讯和阿里巴巴的路程。本文也展现了他的一些工作理念,应该说跟着这样的领导还是跟对人的。也许这就是google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中的一点:简单。
中文不佳,全用英文写又无法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的心路旅程,所以请各位原谅我蹩脚的中文。
一个简单的道理:一块2TB桌面级硬盘今天的价格约为700元,相同大小的企业级硬盘一块今天的要价仍然超过1,500元,这两个硬盘最大的差别是RVI震动率的设置(因此,桌面级硬盘在震动率稍大的时候,依然能够正常工作,企业级硬盘为了提升可靠性,所以当震动略大的时候,会停止工作,保护磁盘),两者连螺丝的位置都相同(不是用于固定硬盘的螺丝,是用于固定磁盘内部机构的螺丝),我们假设硬盘仍然坚守摩尔定律(每18个月容量增加一倍),一年半后就算我们需要更换所有的桌面级硬盘(注),我们还可以做到用相同的成本,获取两倍的存储容量!四年半后,我们将以同样的价格拥有四倍的存储!加上半导体制程的进步,当固态硬盘开始取代机械硬盘(约计在2015年前后发生),我们服务器的性能和效率能将再上一个台阶(每块SSD可以提供250MB/s 吞吐量,而且只有2.5英寸(SFF),一台2RU的服务器可以配置24个SFF的服务器,也就是6GB的吞吐量,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2012年开始销售的服务器会配置两个万兆以太网端口了)!
成本!成本!成本!:我为什么放弃在ChinaCache的股权,回到美国求职呢?那是因为作为CTO,我没有阻挡我的CEO快速扩张视频分享下载(FLV)这条业务线,结果,到2008年中,当土豆在投资者(VC)的降低成本的要求下,自建CDN设施的时候,Chinacache的业务一下子下降了60%,几个月前刚刚购买的交换机和服务器都必须折价出售,最糟糕的是还找不到买家,IT设备的价格是天天掉价的!倘若当初CEO拒绝10%股权赎回的诱惑(VC要求业绩必须连续两年出现100%增长),将发展FLV业务的经费投资在集群效率的优化,那么ChinaCache就可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提供FLV下载的业务,加上时段复卖及规模效应,就可以将FLV下载业务的销售价格低于土豆(自建CDN)的成本价,土豆,优酷等视频分享业者也就不会在 VC的压力下建设自己的FLV下载基础设施。两个月发不出薪水给普通员工啊!你们一定能够体会那种痛苦,我堂堂一个中国互联网骨干设施的先期建设者,居然要靠砸锅卖铁来等待VC的bridge loan来渡过那艰难的三个月,所以我把股权给了留下来的同事(不知道CEO有没有执行这个意愿),自己回到美国求职。相同的道理,阿里巴巴在过去十年,凭借优秀的商务模式,占据80%的电子商务市场,但是,业务模式创新的速度已不如前十年,同质竞争的压力又不断地增加………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:2000年之后,思科分别在两个阶段受到来自Juniper和华为的追赶,ChinaCache只不过将类似的问题集中在一年之内爆发,所以,当这样的问题来临是,无论你请什么人来,都救不了这样的企业。
新商业文明 – 谈厂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(扭曲化的结果就是贿赂,无意义的折扣),电子商务在解决供需的问题,我们也应该用相同的概念来解决我们基础设施的问题。讲实在话,阿里巴巴和国有电信运营商采购的腐败就只有一步之远!如果厂商在我们团建时提供一桌四千元的晚餐,我们这些月薪一万元的SA工程师,怎么能够不嘴软呢?如果团建经费再多一点,如果厂商招待费放开一点,我们的工程师需要厂商那一点点小恩小惠吗?
思科让我回去做主管EC3(企业级云计算),华为让我进入CTO办公室主管云计算业务,我都没同意,它们的薪水可都是高出阿里巴巴三倍的薪水!我想留下来,就是马总的一句“国有”企业 — 一个真正意义的公用事业!另外,是谁鼓励土豆,优酷建设自己的FLV基础设施呢?我怎么可能跟这些砸了我的事业的人再继续合作呢?这些设备厂商唯一想的事情就是让你多买一些,至于你能不能高效应用这些设备,它们才不关心呢!地球明天会不会因为Global warming而变得风雨无常,你的公司会不会因为低效而面临经营的困难都不是它们考虑的问题,因为他们只关系自己的荷包是不是够满,是不是够钱能够买一部Audi R8 Spyder,明天会不会因为业绩不佳而被裁员…………
我愿意和Intel合作,是因为它总是能告诉我产业发展的方向,我愿意和英业达,富士康,广达,锐捷合作,因为它们总是能够非常快速的反映我们的需求(直接帮助提升我们服务器的效率),我们甚至做到让这些厂商提供原材料的价格(BoM cost),让它们自己提它们认为合理的利润,借此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。可是,每一次一到采购,我们这些策略就执行不下去(总是买 Dell,Huawei品牌的商用服务器),我也没脸再跟ODM厂商要求开发新的机种(一个原因是厂商没有因为前期研发的付出而获利,另一个原因是 2011年项目没有获得支持,所以研发经费为0)。
就算在中国电信,也知道采购部门必须和需求部门分离,就这样还不能阻挡腐败的发生,我们阿里云却把运行维护,计划建设,采购放在同一个VP下,虽然这么做有助于解决(小)部门KPI被过份放大的问题,但是这三个部门合在一起,许多Check & Balance就消失了,结果当然不是以阿里巴巴的利益为优先,更不要提公用事业这个伟大的理想了!
我为什么不愿再继续写代码 – 这几个月为了提升服务器的性能,我每天工作到半夜,连续了三四个月,在代码的世界里,我很快地就找到了自己,很快地就能够有一些成就感,特别是捡起15年没有再读过的TCP内核代码,我很快乐我能够找出它在LFN(高性能,高延迟(缓存))的不足,但是,做这个工作我只能带动几位工程师,做绿色数据中心,我却能够带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业,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再继续写写代码,而是希望能够去改变一个产业。
注:厂商提供的桌面级硬盘的质保也是三年,而根据Google提供的数据,硬盘的年损坏率略低于4%,生命周期内损坏率约为8.6%,也就是说 90%硬盘都能够工作三年,而不是一年半,那么一块硬盘差800元,12块硬盘就是10,000元,11,000台12盘的服务器三年的成本就节省一亿元人民币,这一亿元人民币难道不够让我们请10个高级系统工程师(三万元一个月也就是一亿元的10%),,将我们硬盘跟换的流程优化,所以他们就不必每次跟换硬盘的时候都必须工作到半夜12点?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桌面硬盘和企业硬盘的区别不只RVI震动率的设置,首先转速是7200和15000的区别,其次企业级硬盘在低级格式化时为坏块预留了充足的备份空间,再有最新的企业级硬盘已经直接把对象存储中的服务器部分变成soc植入到硬盘本身了。
就第三点来说,存储厂商可以借此大幅提高机架密度,华为已推出1u8块ARM自组织硬盘的UDS对象存储。真有钱的话还是收购希捷吧,绝对能降低采购成本,嘿嘿
1:SATA硬盘,应该没有15k转速的吧?
2:低格估计实际用不少。现在外面的网盘,估计他们都是采用家用硬盘
3:这个还是第一次听说。如果能这样就更好了。听说了华为的uds,改天去看看他们的产品。
的确,发现几个数据中心都在弄高端的网络和存储 其实都给厂商给忽悠了, 用廉价的硬件+良好的架构+应用研发 能搞定云
云存储用家用硬盘,对硬盘厂商伤害比较大。他们不会支持这个的。
低级别硬盘的性价比高,适合大规模硬盘应用来用。
合理的架构加大牛才是根本。
沙克,我是小鱼,刚看到你的新网站,不错。
加油。
7200转和15000转对云存储来说没啥区别。
相对速度来说,云存储对容量更感冒。
沙克 我想跟你学习学习。新手
我邮箱 shake.chen@gmail.com. 想哪方面发展,运维,社区开发,实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