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r 112020
 

最近用了一段时间阿里云,不算很深入,不过也是可以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薄的看法。

应该表扬的地方,就是计算,存储和网络,其实已经非常不错。启动一个windows虚拟机,真的很快,做的也确实非常不错。当解决性能的问题,那么我们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支撑业务,生态圈上。

阿里云上有大量的企业用户,不过目前也面临很大的流失。为什么?其中一个原因,还是业务场景和生态圈做的不够。我这里就列举一下,至少很影响我的深入使用。

以前华为的朋友跟我说,你看到的问题的万恶之首,都是KPI。今天阿里云,很多问题,也都是KPI导致的。

结论

阿里云必须强制公有云所有服务的交付,提供按需和API,英文版本。两年的时间,应该可以扭转今天的局面。

和阿里云朋友讨论过如何解决API问题,其实他们都是明白人,明白需要通过场景来解决,不然你会发现无从下手,做的事情,压根没看到效果。

就通过Terraform,资源组这个场景开始,解决各种API,按需的问题,RAM权限控制的问题。

影响太多人的KPI考核了。

按需

这应该是阿里云纠结了快10年的问题,到今天还是没达成共识。阿里云上,不少服务,还是包年包月。在付费上,让产品经理拼命折磨开发人员,从来就没考虑过生态,API。

一个服务,设计成按需和包月,包年,技术的要求应该还是不一样的。技术,我相信对阿里云不是问题,不过没达成共识,是最大的问题。

当你的服务都是包年包月,谈生态圈,真的是做梦。我想测试一个功能,就因为包月而放弃。

所以目前阿里云大部分的服务都没用起来,因为作为我,都都不熟悉,我肯定就不会建议客户使用。

创建一个NAT网关,按需,但是必须按天收费。只能说,很混乱。我跑一次我的Terraform脚本,就不见12块钱。

API

当你的服务,不是按需,API的意义就不是那么重要。当API不重要,就意味着你的生态圈很脆弱。

说句实在话,我自己不是开发者,我几乎就没怎么调用过API,OpenStack搞了那么多年,真正意义上去用API的,就是安装的时候,调用api看看服务是否正常,日常创建虚拟机啥,基本都是通过UI。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通过Terraform调用阿里云的API来干活,当我体验到API的好处的时候,也发现阿里云的API的太局限。

阿里云的API目前情况如何呢?那么必须肯定一点,过去几年,其实投入了很大的力气去完善API。这个我还是看到的。

你创建虚拟机最后的步骤,提供生成OpenAPI的代码,鼓励大家用命令行。

Terraform提供图形化的界面生成配置,帮助用户管理IaaS的资源。

不过这些努力,都因为公司内部没形成共识而泡汤。你会发现很多场景下,这些工具都是有问题的。就变成一个玩具。

我用Terraform创建虚拟机,非常好玩,最后就因为资源组不支持,没提供API,等于是没法推广企业内部用资源组来管理。

曾经有一次和阿里云朋友讨论平台API的使用量

如果手工创建资源对比API创建的比例,其实还是不错的。但是如果深入一点,通过API创建的资源带来的收入和手工创建资源收入,就远远不成比例。

AWS的老大,可是下命令,2003年一切交付,都是通过API,阿里云今天还是做不到,这是很难接受的事情。

阿里云上的服务,资源交付,还没强制要求必须提供按需和API,这是现状,看看什么时候改变把。

RAM

Resource Access Manager。从名字来看,你就知道这个的重要性。你需要通过这个来控制阿里云上的各个服务的访问和控制。

企业用户,都比较关注安全,如果在这方面做出特色,那么对企业的粘性是很强的。

目前阿里云上的RAM还是一个摆设。估计日后就只能推倒重来才有机会。

计费

公有云厂商内部开会讨论最多的是什么?那么我基本可以告诉你,就是计费。同样的会议我10年就已经开过,今天还是在继续。

  1. 按需转包月
  2. 包月转按需
  3. 配置修改,退费
  4. 促销,这点阿里云电商产品经理能力可以充分体现。

即使这样,我还是觉得阿里云的计费,不能满足我的需求。

上次一个电信运营商就谈起计费,你按照最小单元来计费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青云就是这样玩的,按秒计费,你后续提供包年,包月,都用这个为基础就可以。

生态圈

搞公有云,很难回避一个问题,如何搞生态圈。你看看AWS,Goolge,Azure,他们都是有强大的生态圈,养活很多人。从几个厂商每年的大会,你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厉害,不要仅仅看人数,看会议内容。

其实阿里云在国内的生态圈,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
  • 开源软件的源,docker源,都建立了国内的标杆
  • 收购了好几个开源软件,也推出几个标杆的开源软件
  • 投入terraform的集成,ansible集成。
  • 我学会用terraform管理阿里云,都是通过阿里员工的油管视频

生态圈,注定是无法用KPI来考核,是一个长期,持续的事情。目前所做的,也就刚刚入门。

阿里云的培训,很努力,不过也都能看出KPI的影子。

因为我用阿里云遇到问题,专门去采访国内各大阿里云的CMP厂商,结果还是很失望的,很多问题,他们都没想过,谈啥解决呢?

例如我如何知道这个vm是那个子账号创建的。最后的答案,就是提工单问阿里。

这次阿里和红帽合作,要在阿里云上推Openshift,结果都停下来。我猜测,更多还是技术导致根本无法支撑OpenShift。

讲个笑话,当初发现子账号管理多个项目,遇到计费的问题,大家都说,CMP可以解决,我也转了一遍CMP厂商,真没看到谁解决了。

没有按需,没有API,是不会有生态圈。

  5 Responses to “我使用阿里云发现的问题”

  1. 欢迎试试 ZStack 的项目管理 😀

  2. 资源组API刚刚发布,还没整合terraform支持,在路上😂。
    https://help.aliyun.com/document_detail/160024.html

  3. OpenShift 4.x在阿里云上工作技术上是没问题的,目前4.7.1也已经投入生产运行着。但是很折腾,machina-controller阿里在github上的不能用,是拿aws的代码照着画了一个出来。要说这SDk真的是满满KPI影子

    • 太难得了。红帽Openshift 3.x,在阿里云上的规模最大,至少上超过100个节点的。openshift 4,目前还是空白。

 Leave a Reply

(required)

(required)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